在第 78 个 “世界红十字日” 之际,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健康产业学院学生党支部、学院团委秉持 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 的红十字精神,联合广州白云站,在车站候车厅精心策划并成功开展了一场主题为 “校社联动共筑生命防线,急救知识社区普及” 的急救技能培训与演练活动。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,切实提升公众的应急救护能力,为构建旅客平安和谐的出行环境贡献力量,彰显了学校在急救教育领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。
一、党建引领,校社协同打造生命守护阵地
(一)精心组织,彰显党建力量
健康产业学院学生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,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参与活动筹备与实施。学生党员们以身作则,带头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,并在活动现场为车站工作人员及过往旅客进行耐心讲解与演示,成为传播急救知识的先锋力量。
(二)校社联动,筑牢生命防线
广州白云站作为华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,日均客流量超 7 万人次,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,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。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依托教育部急救教育试点校建设成果,与广州白云站紧密合作,将 “黄金四分钟” 急救理念深度融入车站日常服务体系。结合白云站已配备的 AED 设备及智能定位系统,培训重点强化 “识别 - 呼救 - 除颤 - 按压” 的标准化流程,确保工作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响应生命危机,为旅客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。
活动现场,学生党员与广东泽安应急救护服务队组成联动服务方阵,通过设置急救知识展示区、急救技能演示区、科普手册发放点以及家庭急救包体验区等多种形式,为过往旅客以及站内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科普与实操指导。学生党员们详细讲解了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和基本原理,演示了心肺复苏、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常见急救技能的操作步骤,并针对成人与婴儿的差异化操作技巧进行了重点说明。通过情景模拟,让参与者身临其境地体验急救场景,切实提升了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。
二、实操演练,提升应急处置能力
(一)专业指导,确保培训实效
在实操环节,近百名车站工作人员和旅客分批参与心肺复苏模拟训练。我们采用 “一对一” 指导模式,从按压位置、力度、频率等细节入手,耐心纠正操作偏差。学生党支部还特别安排了急救知识考核环节,对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现场测试,确保培训效果落到实处。
(二)分组练习,强化技能掌握
为了确保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充分掌握急救技能,活动现场将参与者分成多个小组,每组配备一名专业指导教师和一名学生党员志愿者。通过分组练习,参与者能够反复练习急救技能,强化对急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。同时,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、相互鼓励,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,进一步提升了培训效果。
三、长效联动,深化急救教育实践
(一)创新模式,拓展急救教育内涵
作为全国急救教育试点校,学校近年来积极探索创新,积极推进 “1234” 急救教育模式。即搭建急救教育云平台,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;建设两个实训基地,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所;开设三门核心课程,系统传授急救知识与技能;拓展四项社会服务,将急救教育延伸到社区、学校、企业等多个领域。通过这一创新模式,学校在急救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,为提升全民急救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(二)百千万工程,辐射培训社会人员
本次活动是学校 “百千万” 急救普及工程的重要一环,计划三年内培养百名急救导师、千名急救员,辐射培训万名社会人员。“学校党委副书记、校长刘文清表示,“我们将以广州白云站为起点,建立‘校园-社区’联动机制,定期组织师生服务队深入周边社区,开展‘急救知识进社区’活动,将急救技能送到群众身边。未来,学校将在师资培训、课程开发、应急演练等方面深化联动,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急救教育标杆项目”。
(三)深化合作,打造急救教育标杆项目
未来,学校将在师资培训、课程开发、应急演练等方面深化与广州白云站及其他社区的合作。通过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,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;结合实际需求,开发更具针对性的急救课程;定期组织应急演练,检验培训效果,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。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急救教育标杆项目,为推动急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“人人学急救,急救为人人”。通过学校师生的不懈努力,定能让 “黄金四分钟” 成为守护人民生命的坚实防线。学院将继续秉持初心,勇担使命,以党建为引领,以校社联动为纽带,不断深化急救教育实践,为提升全民急救能力、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
